干细胞应用必需要了解的 7 个问题!您都了解吗?
一、干细胞有什么作用
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,极大地推动了再生医学的发展,并逐渐趋向临床应用研究。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和应用领域。
最早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。造血干细胞能重建整个血液系统。当然了,血液系统包括免疫系统。平常说的骨髓移植,其实就是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,用于治疗多种血液肿瘤。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根治多种血液肿瘤,具有划时代的治疗意义,故199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。 胚胎干细胞(ESC)和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(iPS)因具有多项分化潜能,能分化为人体中很多种类型的细胞,在再生医学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,因而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。
间充质干细胞(MSC)具有分化的功能,是干细胞大家族中唯一不是通过分化来发挥治疗的干细胞,而且具有多种功能特性。
MSC有很多功能特性,但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能,不外乎四点:①免疫调节、②消除炎症、③支持造血、④促进修复。所以,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符合这四点的疾病种类,用MSC去治疗,常常能收到不错的疗效。 二、干细胞会不会改变人的基因
首先,需要一个基本的常识,就是人体所有的细胞都不具备改变其他细胞基因的能力。 其次,要改变人体细胞的基因,即基因编辑,需要借助工具,常见的工具就是慢病毒、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(AAV),尤其是安全性比较好的AAV。 然后,只有改变生殖细胞(精子和卵子)的基因才有遗传特性。典型的例子就是骨髓移植并没有改变患者的基因,还比如输入异体的免疫细胞、红细胞、MSC,都不会改善患者本身的基因。即使是致瘤性极强的胚胎干细胞(ESC)和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(iPS)也没法改变患者本身的基因,也没有改变患者生殖细胞(精子和卵子)的基因。 所以,干细胞治疗并不会改变人的基因。 三、干细胞会不会变成肿瘤细胞
干细胞种类不同,致瘤性也不一样。 胚胎干细胞(ESC)和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(iPS)有很强的致瘤性。在胚胎干细胞衍生的细胞疗法中,如果移植物包含任何未分化的细胞,则容易产生肿瘤(Cell Stem Cell, 2013. 12(1): p127-137)。甚至仅需500个胚胎干细胞就能形成肿瘤(Cell Stem Cell, 2008. 2(4):333-344)。也有研究发现在4000个细胞中仅有1个残留的未分化胚胎干细胞就能导致畸胎瘤形成(Stem Cell Res, 2009. 2(3):198-210)。甚至2022年有报道国内一名糖尿病患者接受iPS分化的胰岛β细胞治疗后,出现了畸胎瘤,并伴随着腋窝淋巴结转移(Stem Cells Dev, 2022. 31(5-6):97-101)。 虽然胚胎干细胞(ESC)和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(iPS)本身具有很强的致瘤性,但是随着培养和诱导分化技术的进步,相信将来会做到非常充分地分化,从而能更安全地治疗多种疑难杂症。 安全性最好的干细胞当属间充质干细胞(MSC)。MSC属于应用性非常广泛的一种干细胞类型,后面没有之一,是因为MSC本身具有低免疫原性,不会癌变为肿瘤细胞,容易大规模培养,能异体使用,适合治疗多种疾病。当然,MSC使用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输液反应。
另外,也有争议点在于“MSC是否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”。在没有免疫细胞的情况下,营养物质就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。同样,在没有免疫细胞的小鼠体内,确实观察到MSC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。而且还存在一个客观事实:即使没用过MSC,每个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依然在增殖生长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否,和身体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。
本文来自细胞王国公众号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|